造紙劄記─對即將消逝的不捨
前些日子,走訪客戶,那是一家印刷廠,老闆許先生,從事印刷幾近50年。他向我們訂購了金花紙、藏經紙、磁青紙華嚴及龍藏。我們深知我們的加工紙,在市場上是屬於單價較高的紙種,是甚麼樣的概念讓他採用我們的紙?未免好奇。
他向我們簡單闡述他的印刷之路,十二、三歲從學徒做起,不斷在印刷技術上求新求變、精益求精,才有今日的規模。近年有些特殊的印刷,讓他遠赴日本尋求特殊油墨;歐洲訂製特別的紙張,價格高出一般十數倍,他也不以為意。為了好的印刷效果,採用高品質的材料,自然容易理解,但僅僅是這樣嗎?他裝訂用的綾布,從原先機織每平方米100元,可以買到每平方米數千元,那是他在日本訪到職人的手織綾布。
他說:有些傳統工藝,似乎走到即將消逝的年代,產品好不好?自然是毫無疑問的。但何以致之?這當然有很大的探討空間。但末端消費者有沒有足夠的鑑賞品味與辨識能力是一關鍵,這一部分很難掌握,只能盡其在我。他每年採購一定數量的手工綾布,向那些還孜孜於傳統工藝的職人致敬,看得出是他對即將消逝的不捨,傷感中使我對他多了一分敬意,然於我心亦有戚戚。
當初,經朋友介紹認識王國財老師,後來知道王老師在三十年的研究生涯裡,總共研製了數十類,不下二、三百種紙,其中有些紙,是歷史上未曾出現;有些工序是他獨創,高明處令人難以想像的。對於少部分用過他紙的人,不免為他們高興,但由於研製數量有限,大部分的書畫家,是無緣試用王老師的紙,未免為他們感到惋惜,王老師也說對大部分的書畫家,感到深深的抱歉與無奈。
其實,我們當時想到的,不也是捨不得讓這麼好的研究成果就此消逝,不知道要到哪個世紀,才有這種不世出的造紙人才,為人們所邂逅與賞識。於是,在一次交談的機緣裡,藉王老師的話語,順勢自不量力的提出想要傳承此一技藝的要求,沒想到當時正熱中於抄書的王老師竟一口答應,實出望外。當然,接下來總是有一堆苦頭要吃,那是自找的,甘之如飴,暫且不表。倒是破壞了王老師平靜的抄書生涯規劃,實在很不好意思。後來,王老師告訴我們以下的故事,才得以釋懷。
1987年,王老師奉外交部派往荷蘭參加’87 Paper Art Workshop,那是荷蘭邀請世界各地手工造紙專家、藝術家齊聚一地,藝術家們藉觀摩手工造紙技術、材料與工序,啟發她們藝術創作的靈感,進而進行藝術創作,為期三週,此一活動深受重視,荷蘭女王親臨勗勉與鼓勵。
當時與王老師同時參加的吉豐手工紙廠董事長林龍昂先生,將此一訊息告知日本客戶栗山治夫先生,與王老師素未謀面的栗山治夫先生,立即要求林董事長買機票送王老師到日本,並親自陪同,至全國各地參觀手工造紙工廠與研究單位,隔數年又安排参訪之前未曾參訪的行程,大大拓展了王老師手工紙研究的視野,王老師說那是人生難得的際遇。
直至十數年後,華視《點燈》節目的採訪,栗山治夫先生才告訴王老師,他不僅針對王老師,換作其他對手工紙有興趣的人,他也會如此對待,王老師才了解他的大心及對此一行業日趨式微的憂心,而感動莫名。這也是讓王老師覺得,還能夠為這即將消逝的行業盡一份心力時,如何能退縮?他也期勉我們莫忘初衷。我也深感於,與其將來惋惜這些技藝的消逝,不如珍惜現在所擁有的,不捨也正是支撐我們的力量。
前些日子,走訪客戶,那是一家印刷廠,老闆許先生,從事印刷幾近50年。他向我們訂購了金花紙、藏經紙、磁青紙華嚴及龍藏。我們深知我們的加工紙,在市場上是屬於單價較高的紙種,是甚麼樣的概念讓他採用我們的紙?未免好奇。
他向我們簡單闡述他的印刷之路,十二、三歲從學徒做起,不斷在印刷技術上求新求變、精益求精,才有今日的規模。近年有些特殊的印刷,讓他遠赴日本尋求特殊油墨;歐洲訂製特別的紙張,價格高出一般十數倍,他也不以為意。為了好的印刷效果,採用高品質的材料,自然容易理解,但僅僅是這樣嗎?他裝訂用的綾布,從原先機織每平方米100元,可以買到每平方米數千元,那是他在日本訪到職人的手織綾布。
他說:有些傳統工藝,似乎走到即將消逝的年代,產品好不好?自然是毫無疑問的。但何以致之?這當然有很大的探討空間。但末端消費者有沒有足夠的鑑賞品味與辨識能力是一關鍵,這一部分很難掌握,只能盡其在我。他每年採購一定數量的手工綾布,向那些還孜孜於傳統工藝的職人致敬,看得出是他對即將消逝的不捨,傷感中使我對他多了一分敬意,然於我心亦有戚戚。
當初,經朋友介紹認識王國財老師,後來知道王老師在三十年的研究生涯裡,總共研製了數十類,不下二、三百種紙,其中有些紙,是歷史上未曾出現;有些工序是他獨創,高明處令人難以想像的。對於少部分用過他紙的人,不免為他們高興,但由於研製數量有限,大部分的書畫家,是無緣試用王老師的紙,未免為他們感到惋惜,王老師也說對大部分的書畫家,感到深深的抱歉與無奈。
其實,我們當時想到的,不也是捨不得讓這麼好的研究成果就此消逝,不知道要到哪個世紀,才有這種不世出的造紙人才,為人們所邂逅與賞識。於是,在一次交談的機緣裡,藉王老師的話語,順勢自不量力的提出想要傳承此一技藝的要求,沒想到當時正熱中於抄書的王老師竟一口答應,實出望外。當然,接下來總是有一堆苦頭要吃,那是自找的,甘之如飴,暫且不表。倒是破壞了王老師平靜的抄書生涯規劃,實在很不好意思。後來,王老師告訴我們以下的故事,才得以釋懷。
1987年,王老師奉外交部派往荷蘭參加’87 Paper Art Workshop,那是荷蘭邀請世界各地手工造紙專家、藝術家齊聚一地,藝術家們藉觀摩手工造紙技術、材料與工序,啟發她們藝術創作的靈感,進而進行藝術創作,為期三週,此一活動深受重視,荷蘭女王親臨勗勉與鼓勵。
當時與王老師同時參加的吉豐手工紙廠董事長林龍昂先生,將此一訊息告知日本客戶栗山治夫先生,與王老師素未謀面的栗山治夫先生,立即要求林董事長買機票送王老師到日本,並親自陪同,至全國各地參觀手工造紙工廠與研究單位,隔數年又安排参訪之前未曾參訪的行程,大大拓展了王老師手工紙研究的視野,王老師說那是人生難得的際遇。
直至十數年後,華視《點燈》節目的採訪,栗山治夫先生才告訴王老師,他不僅針對王老師,換作其他對手工紙有興趣的人,他也會如此對待,王老師才了解他的大心及對此一行業日趨式微的憂心,而感動莫名。這也是讓王老師覺得,還能夠為這即將消逝的行業盡一份心力時,如何能退縮?他也期勉我們莫忘初衷。我也深感於,與其將來惋惜這些技藝的消逝,不如珍惜現在所擁有的,不捨也正是支撐我們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