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紙札記─〝礬〞事知多少〈一〉?
在開始做紙張加工之後,最常被問到的問題,大概就是紙張熟度與適用性的問題。其實,這個問題在我們做紙過程中,也是常常會跟王國財老師討論的問題。但以下討論的都是一般的狀況,實際上因為每個人的用紙習慣不一,很難有一致的標準,其他不說,光是書寫速度上的差異,就會讓同樣的紙張,有些人覺得太生,而有些人覺得太熟。因此,最究竟的辦法還是得自己試紙,才能掌握紙張的特性,選適當的紙寫適當的字。
以下的論述對有些人來說,也許有些艱澀難懂,但王老師說這些造紙的基本知識,在一般美術教育體系少有教授,鼓勵我整理寫出來,有心人耐心看幾遍也不難理會,大家對紙更了解之後,溝通上會方便一些,不過得有心理準備,這是一條漫長的路。還有其他的方法嗎?走就是了。
一般,我們所謂的生紙,指沒有上膠的紙,但既使未上膠的紙,也有熟度上的差別,王老師說這與使用的原料及怎麼處理這些原料有很大的關係。大致而言,皮料比例比較高時,紙張會比較熟,木漿含量高時,紙比較生,主要因為木漿都是在大紙漿廠,用高溫高壓蒸煮,溫度可高至攝氏170度,並經多段〈通常5-7段〉充分的漂白,紙漿中比較疏水的物質,比如木質素及樹脂成分,大都去除得很乾淨,留下親水的纖維素及半纖維素。反之,皮料大致都由手工紙廠自行處理,通常是沒有加壓、開槽式的蒸煮,沸騰也不過100度而已,漂白通常也是低溫單段簡單的漂白。之所以能這麼簡單的處理,主要因為幾種主要手工造紙的樹皮,如楮皮、三椏、雁皮及青檀皮,木質素含量比用來生產木漿的木材低很多,所以既使在紙張剛發明的年代,人們已懂得如何把樹皮變成紙張,而處理木材成木漿已經是很晚近的事。雖然樹皮木質素含量相對低,但由於處理設施的簡陋,樹皮漿中殘留的疏水性成分反而比木漿高,這也是皮料含量高時,紙會感覺比較熟的緣故。
再者,同比例的樹皮,楮皮又比其他樹皮含樹脂高些,所以年代久遠的楮皮紙,甚至有入水不濡的現象。當然,怎麼處理樹皮更是決定其熟度的關鍵,王老師說他有幾張在三十年前製作的純楮皮紙,至今依然非常生,完全沒有變熟的跡象,那是因為在蒸煮時,他用了一些方法,把楮皮中的樹脂完全去除的緣故,但這樣的紙通常不是書畫家容易掌握的紙,後來他只好改變策略,讓少量的樹脂留在樹皮中,但成細小的分散狀態,如此一來,紙就不會那麼生了,比較能夠忠實的呈現筆觸。看來不只做人,連做紙都要折衷協調一番,誰說不是呢?。另外,以次氯酸鹽〈大致同於家用漂白水〉單段漂白的樹皮紙,較本色未漂的樹皮紙,容易變熟,但如果再加一段過氧化氫漂白,紙又變得比較生。情況實在很複雜,但是他說這也是做紙好玩的地方,就單一楮皮材料,他做過幾十種外觀、特性不一的紙,如果再混以其他材料,那就有的變了。所以,一般消費者光是知道紙的材料,也許並不是那麼要緊的事,有時從外觀上也無由分辨,重要的是要實際去用,紙的材質及品質要由製造的人來把關,那可是關乎良心的事情了。而且,他說紙像食品一樣,也是有最佳賞味期的,過了最佳期限,也許就不是原先合用的紙了,但基於製紙條件的複雜性及用紙人習慣的不同,每種紙的最佳使用期限有很大的差別,這與紙之〝風礬〞、〝漏礬〞等不無相關,留待之後討論。
用上海西泠印社美麗及箭簇印泥試澄心堂20種加工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