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天做紙,雖然那已是2015年7月底,距今超過半年的事了,但記憶還是很清楚。心情有點興奮,也有點緊張。第一次就能做到中國古代名紙流沙箋,怎不令人興奮,但對造紙完全外行的我來說,之前雖然做了些功課,要真槍實彈演練時,著實有點緊張與不安。
還好頭幾次由王國財老師示範給我們看,他在比四尺半全開宣紙還大的淺盤子中,倒入我們事先溶解好的膠水。染紙顏料分別裝在幾隻馬克杯中,每個杯中準備一枝毛筆。只見他依序將毛筆沾滿顏料後,飛快抖灑在膠水上。奇怪的是這些水性顏料竟然都浮在表面上,而且幾個顏色也不會混色,真是太奇妙了。經王老師說明,才知道這些顏料是經過特別調製的。他說:世界上大多精於此種技術的人,都把調製顏料的方法,列為不傳之密,因為那是流沙箋的核心技術。我們真的非常幸運,王老師將多年研究的心得,毫不保留的教我們,豈止感激,也暗自發心不要辜負他的美意。
老師邊灑顏料邊講解,又用他設計的工具在膠水裡攪動。奇妙的事發生了,膠水表面產生了規律圖案,有些像鳥的羽毛,又有點像魚鱗,圖案中夾雜著藍色、綠色等顏料,後來老師就把他命名為翎翠〈編號801〉。然後,老師吩咐我們二人將紙鋪上,其中一人從一側把紙沿盤子邊上刮掉紙面所吸的膠水,所有圖案的顏料,都被紙吸起來,膠水表面又變得像原來一樣乾淨,真是太神奇了。王老師說他在退休前後,偶而有機會示範給人看時,這一幕常讓圍觀者目瞪口呆。
接下來就換我們上場了,由於這些流程都在王老師的精密設計之中,所以還容易上手,只是拍灑顏料得多練習,不然保證變成大花臉。再來比較關鍵的是鋪紙吸圖案,兩人的協調度要很好,不然會產生缺點,不好拿來販售。但王老師解釋說,手工染製的紙,不像一般工業商品要求一致性,它的特性本來就是張張不同,如果有人要挑剔,將這些意外形成的特殊視為缺點,那表示眼光可能還不夠獨到。話雖沒錯,我們還是沒讓這些製品出廠,但將之註記為特優,以示沒有虧待它們。果不其然,就有識貨的朋友,特別指定要這種規格外的製品,因為他知道那些都是獨一無二的呀!如今技術熟練之後,要產生這種先前認為的缺點,都變得有點困難,非得故意不可,世間事又怎麼說呢?
王老師還舉了一個例子,過去他用絹版作塗佈時,紙面上如果存有沒注意到的纖維屑,會產生局部大小不同的點狀漏印,雖經補色,難免有色差,不免懊惱。後來發現這些補色的地方,像古紙上的蟲蝕痕,格外可愛,反倒特別珍惜它們。王老師安慰我們說,好在妳們以後的客戶大部分是藝術家,他們與一般人或許有不同的審美觀,我們視為缺點,不好意思拿出來賣的,也許正是他們眼中的寶貝呢!要我們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。
另外有個困擾,就是在膠面上拍灑了多少顏料,不容易看清楚,且染好的濕紙在乾燥後,色調的深淺又變得不一樣,所以顏料量不好拿捏。王老師也要我們放心,他說妳們如果把所有的紙,都做的色調均勻如一,購買者在用紙時,選擇性就變少。基本上,色調深些的,適合寫大一點的字,背景不會太淡;調子淺些的寫小作品或小字,流沙箋圖案才不會對作品產生干擾,他們自己懂得怎麼用的。果然,我們拜訪小魚老師時,他也表示同樣的看法,藝術家挑適合的紙寫字,本來就是他們的專業,不用我們擔太多心了,我們只管用心把紙做好就是了。
雖然第一次染流沙箋,順利完成了。但我們知道,那是王老師提供了所有技術並全程坐鎮、隨時提醒的關係,他不在場時,紙是不是這麼聽話就不知道了。他常說手工造紙看似粗放,其實有很多細微的地方要用心體會。但對初學的我們而言,實在很難看出竅門在哪兒?也許等出了問題、跌了跤,才能慢慢琢磨出來吧!
我們研製的流沙箋
日本墨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