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紙劄記─手工紙的性質〈四〉
在這一篇裡,我主要說一下手工紙的光學性質及水墨抵抗性質,前者包括手工紙的白度、顏色、光澤度及不透明度。
首先說明一下,紙的真實白度係指紙之總反射率;視覺白度則指可見光範圍的反射率;至於造紙人所稱的白度則指主波長為457nm的單一波長反射率,以下所說的白度是指最後者。一般而言,手工紙的白度要較機製白紙低許多,手工紙大致在75-80%,機製紙大都至85-90%。
手工紙白度較低的原因有二:其一是手工紙廠的蒸煮及漂白設備,相較於機製紙漿廠是簡陋的,很難將主要的手工造紙原料處理至高白度。其次,書畫家其實並不喜歡用白度太高的手工紙,嫌其死白。一般漂得較白的紙,通常顯色會比較好,色彩的飽和度高,敷色鮮豔,本來是件好事,但以中國傳統水墨而言,太鮮豔好像覺得不夠沉穩、雅致,這也許是文化性格上的偏好,當然,你也可以說帶點米色的紙使敷色柔和、自然,本來審美因人而異,可不是嗎?
光線照射到紙張時,一部分被吸收,一部分穿透,其餘的則反射。當紙夠厚時,不計其穿透,所有光線不是被吸收,就是被反射。完美的黑紙,吸收所有光線,反射為零;反之,完美的白紙,反射所有光線,吸收為零。如果紙張以相同的程度吸收所有波長的光線,則是灰紙;若只特定吸收某些特定波長的光線,即為色紙。
手工紙的顏色以白色為主,色紙可以在抄紙前,於打漿機或漿槽添加色料,再抄製成紙,或抄成紙後再逐張染色。無論其方法或工序如何,使用的色料主要有兩類:染料及顏料,前者成本低,操作容易,但容易褪色,是傳統製紙業者習用的色料;至於顏料,成本高,施用難度也比較高,但如果仔細選擇,很多顏色可以達到永久色的標準。一開始學造紙,王國財老師給的標準、規格,就是至少要等同他以前所研製的紙,或要求更高的標準與規格,有些朋友認為我們的紙貴,可是你們不覺得貴得有道理嗎?更何況王老師三十多年研究心得的支援與加持,那是無價的,不是嗎?
以光澤度儀器的測定而言,除了蠟箋外,其餘的手工紙談不上光澤度。但以肉眼的感受而言,不同的紙,的確存在些微的光澤差別。皮紙,特別是瑞香科的雁皮、三椏、結香等,光澤特別好,若稍為加以打漿,光澤尤為迷人。草漿、竹漿、木漿等少有光澤,所以,有時可以從光澤度大致判定皮料的多寡。
之前說過,光線照射到物體時,包含吸收、穿透及反射。如果平行光束以平行光束反射或穿透,稱為鏡面反射或穿透;如果在反射或穿透前就已經散射,則為漫反射或漫穿透。所以,鏡面反射的光決定光澤度;漫反射的光決定顏色及白度;穿透的光決定不透明度。
不透明度(opacity)決定於總穿透光量,透明度(transparency)與前述不透明度相關,但決定於未散射的穿透光量。不透明度對需要雙面印刷的紙張特別重要,例如印字典或聖經的聖經紙,紙薄又不得透印,需要添加特別的填料,才能達成此一目的。用來摹印的手工紙,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,通常藉由選擇原料、打漿、降低基重、浸油、塗蠟等方式來達成,硬黃紙就是藉塗蠟以增加透明度的例子。
最後,稍為說一下紙的水墨抵抗性質,其實就是生紙、熟紙的問題,生紙藉施膠變成熟紙,使水墨不暈、不滲,適合於工筆、重彩及潑墨等表現形式,各種施膠方法的特性及利弊,在〝礬事知多少?〞一文中有較詳盡的介紹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