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紙劄記─礬事知多少〈二〉?
再來就要說熟紙或上膠紙,也就是俗謂的礬紙,但我們要注意的是,過去把上膠紙稱作礬紙,也許沒有太大爭議,因為不管用的是甚麼膠,都有一個配合的藥品叫作〝礬〞。但自80年代開始流行不加礬的中性或微鹼性上膠後,這種熟紙並不適合稱作礬紙。王國財老師說從他一開始研究手工紙,就採用不加礬的微鹼性上膠,但據他所知,至今如果想從市面上購買不加礬的微鹼性上膠手工紙,還不見得買得到,這也是他難以理解及感到無奈的地方。
傳統中國繪畫上,有很多地方用到膠礬,它也是一個頗大的課題,留待以後說明。這裡只說利用膠礬把生紙變熟紙,或生絹變繪絹的方法。這裡的礬通常指硫酸鋁鉀,俗名明礬、鉀鋁礬、白礬或生礬,若加熱去除結晶水,稱為燒明礬或枯礬。膠則指從動物皮、骨等萃取的動物膠,被製成粒狀、薄片狀、厚片狀及條狀等型態出售。膠不溶於冷水,但會在冷水中澎潤,加溫接近攝氏40度即行溶解。利用膠礬把生紙變熟紙的機制,與後面討論的幾種上膠法,基本上是不一樣的。膠礬法可以說是利用膠礬提供一個不透水層,而其他上膠法則是上膠劑在纖維表面提供疏水性。利用膠礬把生紙變熟紙,是利用礬把原先在冷水裡會澎潤的膠鏈結起來,使膠遇到水不再澎潤,才能變成不透水層。用膠礬上膠時,無論如古書上所說膠七礬三,或膠六礬四等,王老師說只要親身實踐過的人都知道,想把生紙變熟紙,或生絹變繪絹,都沒那麼容易,況且這種施膠法使紙、絹含有大量明礬,對保存性有極大的影響。膠礬法最典型的紙就是蟬翼箋,王老師說他曾測試蟬翼箋強度,十年之後強度不及原來之半,想保存50年都有問題,如何奢求紙壽千年?常見絹本焦黑酥脆,也是肇因於其中的明礬,實在不適合用膠礬法上膠,至於其他需要用膠礬的地方,他說可以用鹼性的AZC替代明礬,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。這裡先賣個關子,留待論述膠礬時,一併介紹AZC。
大約在80年代以前,造紙界利用松香皂─明礬作為紙張上膠劑,延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,它是利用鹼把不溶於水的松香,皂化成溶於水的松香皂,但它跟纖維表面都帶陰電性,不互相吸引,必須藉帶陽離子的明礬作媒介,最好的上膠環境是pH4.5,這裡的明礬指硫酸鋁,俗稱造紙明礬。王老師說明礬在造紙系統裡,不只用來上膠,還可以用來定著色料、礦物性填料、纖維性纖細物,甚至提高紙機速度,遇有抄紙不順,現場操作人員第一個反應是加明礬。因此,造紙系統裡的明礬,像藥品裡的類固醇一樣,功用非常強大,但副作用也大,它的副作用主要由於它的酸性,縮短紙機壽命及造成機具腐蝕,同樣所生產的酸性紙不耐保存。現在各大圖書館最大的問題,就是如何延續這些酸性紙圖書的壽命,耗費很大的成本為書籍脫酸,但已經變質的部分是無法回復的,所以一開始就選擇一張好紙是很重要的,特別是書畫資紙久傳,用對紙是對藏家負責,也是對自己負責。
之後松香皂發展成乳化松香〈分散型松香〉,可以在較高的pH,大約5.5至6.5
的環境下上膠,但是還是必須使用明礬,被稱作近中性上膠,有別於松香皂的酸性上膠。雖然,這樣一來可以改善酸性所帶來的害處,但還是不究竟,中性甚至是微鹼性的上膠法,又是如何呢?有待下回分解了。
再來就要說熟紙或上膠紙,也就是俗謂的礬紙,但我們要注意的是,過去把上膠紙稱作礬紙,也許沒有太大爭議,因為不管用的是甚麼膠,都有一個配合的藥品叫作〝礬〞。但自80年代開始流行不加礬的中性或微鹼性上膠後,這種熟紙並不適合稱作礬紙。王國財老師說從他一開始研究手工紙,就採用不加礬的微鹼性上膠,但據他所知,至今如果想從市面上購買不加礬的微鹼性上膠手工紙,還不見得買得到,這也是他難以理解及感到無奈的地方。
傳統中國繪畫上,有很多地方用到膠礬,它也是一個頗大的課題,留待以後說明。這裡只說利用膠礬把生紙變熟紙,或生絹變繪絹的方法。這裡的礬通常指硫酸鋁鉀,俗名明礬、鉀鋁礬、白礬或生礬,若加熱去除結晶水,稱為燒明礬或枯礬。膠則指從動物皮、骨等萃取的動物膠,被製成粒狀、薄片狀、厚片狀及條狀等型態出售。膠不溶於冷水,但會在冷水中澎潤,加溫接近攝氏40度即行溶解。利用膠礬把生紙變熟紙的機制,與後面討論的幾種上膠法,基本上是不一樣的。膠礬法可以說是利用膠礬提供一個不透水層,而其他上膠法則是上膠劑在纖維表面提供疏水性。利用膠礬把生紙變熟紙,是利用礬把原先在冷水裡會澎潤的膠鏈結起來,使膠遇到水不再澎潤,才能變成不透水層。用膠礬上膠時,無論如古書上所說膠七礬三,或膠六礬四等,王老師說只要親身實踐過的人都知道,想把生紙變熟紙,或生絹變繪絹,都沒那麼容易,況且這種施膠法使紙、絹含有大量明礬,對保存性有極大的影響。膠礬法最典型的紙就是蟬翼箋,王老師說他曾測試蟬翼箋強度,十年之後強度不及原來之半,想保存50年都有問題,如何奢求紙壽千年?常見絹本焦黑酥脆,也是肇因於其中的明礬,實在不適合用膠礬法上膠,至於其他需要用膠礬的地方,他說可以用鹼性的AZC替代明礬,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。這裡先賣個關子,留待論述膠礬時,一併介紹AZC。
大約在80年代以前,造紙界利用松香皂─明礬作為紙張上膠劑,延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,它是利用鹼把不溶於水的松香,皂化成溶於水的松香皂,但它跟纖維表面都帶陰電性,不互相吸引,必須藉帶陽離子的明礬作媒介,最好的上膠環境是pH4.5,這裡的明礬指硫酸鋁,俗稱造紙明礬。王老師說明礬在造紙系統裡,不只用來上膠,還可以用來定著色料、礦物性填料、纖維性纖細物,甚至提高紙機速度,遇有抄紙不順,現場操作人員第一個反應是加明礬。因此,造紙系統裡的明礬,像藥品裡的類固醇一樣,功用非常強大,但副作用也大,它的副作用主要由於它的酸性,縮短紙機壽命及造成機具腐蝕,同樣所生產的酸性紙不耐保存。現在各大圖書館最大的問題,就是如何延續這些酸性紙圖書的壽命,耗費很大的成本為書籍脫酸,但已經變質的部分是無法回復的,所以一開始就選擇一張好紙是很重要的,特別是書畫資紙久傳,用對紙是對藏家負責,也是對自己負責。
之後松香皂發展成乳化松香〈分散型松香〉,可以在較高的pH,大約5.5至6.5
的環境下上膠,但是還是必須使用明礬,被稱作近中性上膠,有別於松香皂的酸性上膠。雖然,這樣一來可以改善酸性所帶來的害處,但還是不究竟,中性甚至是微鹼性的上膠法,又是如何呢?有待下回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