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紙劄記─礬事知多少〈三〉?
前兩篇所討論的酸性紙,以書畫用紙來說,應該受到摒棄的。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它的嚴重性,以為反正也看不到結果是如何,何必操這個心?恰巧我們經營文物買賣也有一段時間了,它真的很嚴重,別說紙壽千年,打個對折好了,也有五百年,但我們常看到只三、五十年的作品,品相已經非常差了。這不由使我想起張大千先生說,文房四寶楮公當居第一的話,實在是語重心長,值得我們留意。
王國財老師說,中性或微鹼性造紙,自80年代開始風行,主要以文化用紙為主,所採用的上膠劑主要有兩種,ASA(Alkenyl Succinic Anhydride)與AKD(Alkyl Ketene Dimer),都是與纖維有反應性的上膠劑,使用上各有優劣點,前者反應快,但水解得也快,通常必須在現場乳化使用,所以王老師說,他也沒用過ASA,至於AKD反應較慢,上膠效果有時需好幾天才完全發揮出來,但水解也慢,適合用來作手工紙的上膠劑。
以AKD上膠時,可以用碳酸鈣作填料,它的優點很多,它白度高、成本低,這兩點在機製紙時相當重要,但在手工紙時應該不是考量的重點,最重要的是以碳酸鈣為填料時,可以讓系統保持微鹼性,免除前述酸性系統的諸多缺失。紙張在保存過程中受光、熱、溼度、空氣等影響,會逐漸酸化,而且速率會越來越快。中性或微鹼性造紙中的碳酸鈣,恰巧可以中和酸化過程產生的酸性物質,大大降低酸化速率,延長紙張的壽命,而且它的效果不是只有一、兩倍,而是至少五倍甚至有十倍以上的效果,這對紙質文物的保存維護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點。
之前,我們提到熟紙退礬的問題,因為中性或微鹼性造紙基本上是不用礬的,所以用退礬二字不盡精準,其實它指的就是上膠度或熟度全部或局部消退了。這些上膠劑會跟纖維產生反應,使紙張變熟,同樣它也會與水反應,水解而失去熟度,通常在正常的保存環境中,水解過程緩慢,但如果溫、濕度過高,或有生物酶的介入,就會加速水解,使熟度消退。或有些熟紙,曾接觸過界面活性劑諸如肥皂、清潔劑等,都會破壞上膠度,有時裱褙也利用此一特性處理舊畫。
再來就是風礬的現象,這與紙張的化學組成相關,纖維素及半纖維素是親水性的,基本上與風礬效果搭不上關係,既使有也是微乎其微。主要的風礬是由殘留少量的木質素及樹脂成分所提供,此二成分氧化後使纖維變得比較疏水,其中漂白過的紙又比未漂白紙風礬得更快,尤其楮皮、桑皮紙放久之後,甚至有可能入水不濡,像熟紙一樣。
熟紙的問題雖然分成三個小文論述,但僅能表達最基本的概念,更深入的知識待吸收理解後,再找機會與各位分享。實際上,手工紙經變熟或上膠後,已完全改變它的特性,就以墨色而言,如果以生紙的墨色來要求熟紙,那無疑是緣木求魚,這應是最基本的認知。至於各種上膠方法及不同的熟度,適合那種書畫的呈現,其間關係更是錯綜複雜,加之書畫家個人用紙習慣不同,問題更形複雜,比較好的方式,應該是造紙的人努力把紙做好,王老師說那是必須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的,他期許我好好學習,他毫不藏私的指導我們,我們更不敢有所懈怠。至於用紙的書畫界朋友們,請大家仔細去嘗試體會每種紙的特性,是所至盼。
前兩篇所討論的酸性紙,以書畫用紙來說,應該受到摒棄的。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它的嚴重性,以為反正也看不到結果是如何,何必操這個心?恰巧我們經營文物買賣也有一段時間了,它真的很嚴重,別說紙壽千年,打個對折好了,也有五百年,但我們常看到只三、五十年的作品,品相已經非常差了。這不由使我想起張大千先生說,文房四寶楮公當居第一的話,實在是語重心長,值得我們留意。
王國財老師說,中性或微鹼性造紙,自80年代開始風行,主要以文化用紙為主,所採用的上膠劑主要有兩種,ASA(Alkenyl Succinic Anhydride)與AKD(Alkyl Ketene Dimer),都是與纖維有反應性的上膠劑,使用上各有優劣點,前者反應快,但水解得也快,通常必須在現場乳化使用,所以王老師說,他也沒用過ASA,至於AKD反應較慢,上膠效果有時需好幾天才完全發揮出來,但水解也慢,適合用來作手工紙的上膠劑。
以AKD上膠時,可以用碳酸鈣作填料,它的優點很多,它白度高、成本低,這兩點在機製紙時相當重要,但在手工紙時應該不是考量的重點,最重要的是以碳酸鈣為填料時,可以讓系統保持微鹼性,免除前述酸性系統的諸多缺失。紙張在保存過程中受光、熱、溼度、空氣等影響,會逐漸酸化,而且速率會越來越快。中性或微鹼性造紙中的碳酸鈣,恰巧可以中和酸化過程產生的酸性物質,大大降低酸化速率,延長紙張的壽命,而且它的效果不是只有一、兩倍,而是至少五倍甚至有十倍以上的效果,這對紙質文物的保存維護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點。
之前,我們提到熟紙退礬的問題,因為中性或微鹼性造紙基本上是不用礬的,所以用退礬二字不盡精準,其實它指的就是上膠度或熟度全部或局部消退了。這些上膠劑會跟纖維產生反應,使紙張變熟,同樣它也會與水反應,水解而失去熟度,通常在正常的保存環境中,水解過程緩慢,但如果溫、濕度過高,或有生物酶的介入,就會加速水解,使熟度消退。或有些熟紙,曾接觸過界面活性劑諸如肥皂、清潔劑等,都會破壞上膠度,有時裱褙也利用此一特性處理舊畫。
再來就是風礬的現象,這與紙張的化學組成相關,纖維素及半纖維素是親水性的,基本上與風礬效果搭不上關係,既使有也是微乎其微。主要的風礬是由殘留少量的木質素及樹脂成分所提供,此二成分氧化後使纖維變得比較疏水,其中漂白過的紙又比未漂白紙風礬得更快,尤其楮皮、桑皮紙放久之後,甚至有可能入水不濡,像熟紙一樣。
熟紙的問題雖然分成三個小文論述,但僅能表達最基本的概念,更深入的知識待吸收理解後,再找機會與各位分享。實際上,手工紙經變熟或上膠後,已完全改變它的特性,就以墨色而言,如果以生紙的墨色來要求熟紙,那無疑是緣木求魚,這應是最基本的認知。至於各種上膠方法及不同的熟度,適合那種書畫的呈現,其間關係更是錯綜複雜,加之書畫家個人用紙習慣不同,問題更形複雜,比較好的方式,應該是造紙的人努力把紙做好,王老師說那是必須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的,他期許我好好學習,他毫不藏私的指導我們,我們更不敢有所懈怠。至於用紙的書畫界朋友們,請大家仔細去嘗試體會每種紙的特性,是所至盼。